查看原文
其他

见地 | 语言生活中,需要谨慎对待群体称名

毛京京 社会科学报社
2024-09-03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见地


语言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称名活动,其结果是名称。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经历着称名与被称名的过程。深入探讨群体称名的内涵与特征,解释不当群体称名的危害,有助于我们趋利避害,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原文 :《谨慎对待群体称名》

作者 | 哈尔滨商业大学俄语系讲师    毛京京

图片 | 网络




群体称名与群体名称


称名是人类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称名的原因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新事物、新现象、人类社会新群体的出现。当某类事物、现象、群体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当描述性短语不再能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影响人们的交际效率,称名活动便开始了。名称是称名活动的结果。称名活动开始后,新事物、新现象和新生群体就会获得某一固定名称,其内涵和外延逐渐固定下来,此后,人们便用这个名称指代它们。例如,“月光族”这一名称的出现,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迥异于老一代人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当这一群体逐渐扩大、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时,人们就会用“月光族”这个名称去替代“把每个月赚的钱都花光的人”这一描述性短语,以提高交际效率、降低交际成本。


群体称名是诸多称名类型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类。由于它针对人类社会群体,因此,称名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群体名称在社会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一般来讲,群体名称具有三大特性:凸显性、价值性和强制性。凸显性是指群体名称往往凸显该群体某一方面的特征,例如,“低头族”是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的群体”,凸显群体的行为特征;价值性是指群体名称中包含对所称名群体的某种价值判断,如“逆行者”中的肯定、“妈宝男”中的否定等;强制性是指群体名称一旦产生,就会被社会成员了解、接受和使用,通常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群体名称中包含的价值判断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还有些是明褒暗贬的。“啃老族”这种把贬义词直接体现出来的名称,明显包含贬低的价值取向。生活中更常见的则是包含着隐性价值判断的名称。例如,“宅男”从字面上看只是一种事实性陈述:每天足不出户待在家里的男性。然而,该名称在社会语境中、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消极的价值判断。还有些群体名称有时是明褒暗贬的,例如最近出现的“小镇做题家”。在日常使用中“家”是褒义词,指“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如作家、画家、音乐家等。按照这一构词方法,“做题家”则指“专门做题的人”“擅长做题的人”,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它有时被赋予贬义,暗示着这些“擅长做题”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足。




慎重进行称名活动


群体称名的重要性警示我们要慎重进行称名活动,因为不适当的群体称名会破坏语言生活的和谐,制造矛盾冲突。


首先,不当群体名称将某一群体人为地、非必要地从更基本的群体中划分出来。例如,攻读博士学位的女性和大龄未婚的女性这两个群体早已存在,她们只是“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和“大龄未婚的人”中的女性群体。然而,“女博士”“剩女”这两个名称则将其从原来“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和“大龄未婚的人”这两个群体中凸显出来,进行独立称名,产生单独的名称。事实上,没有“女博士”“剩女”这类名称并不影响日常交际,它们的出现反而会造成冲突和对立。因此,这类群体名称是非必要的。


其次,不当群体名称输出片面化的个人形象和群体形象。例如,“月光族”针对的是特定社会群体的消费特征。当一个人被冠以“月光族”的名称时,他便失去了在社会中的一切身份,而只是成为一个将每个月所赚的钱全部花光的消费者。实际上,他可能是将每个月辛勤劳动的所得用于家庭建设后所剩无几。可见,群体名称一旦产生,往往会片面化个人形象和群体形象,进而质疑一个人或群体的整体道德品质。


最后,不当群体名称一旦产生,其不良影响将不可逆。与任何名称一样,不当群体名称一旦产生,便很难被从集体语言记忆中抹去。社会群体一旦被冠以某种不当名称,便很难再摆脱掉这种标签。如果说人在与现实世界的接触中创造了名称,那么名称产生、固化后,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的认识和判断。“小镇做题家”这一群体名称产生后,不管你持多么强烈的反对立场,它都不可避免地被一些人所使用。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新的群体名称都会产生新的世界图景,恰当的群体名称让我们更和谐地在语言中生活,而不当的群体名称则会扰乱我们的语言生活,制造冲突和对立,而所有的冲突和对立都会被保留在集体语言记忆中。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不当群体称名的消极影响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群体称名。规范称名与规范术语不同。规范术语是为了避免术语的混乱使用对知识传播造成障碍,在学术共同体内建立共识,从而促进学科和科学的发展。术语的命名和规范早已在学术界取得共识,专家学者在命名术语和翻译术语时往往会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然而,日常生活中的称名活动非常随意,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称名。在自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这种称名活动如果不加以规范,极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称名活动。


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称名,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就指出要“加快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因此,规范称名活动势在必行。


在社会层面,规范媒体用词,提高媒体从业人员规范使用群体名称的意识。媒体的受众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要慎重使用名称,拒绝使用不当的、污名化的群体名称。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发声,规范自媒体从业人员的称名活动、提高其规范使用群体名称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个人层面,合理合法进行群体称名,不为不当群体名称所扰。作为社会成员,应该意识到不当群体名称的危害性。不当群体名称就像群体的“绰号”,我们反感被别人起难听的绰号,正如一个群体反对被冠以不当的群体名称。有这样的心理共情能力,才能真正理解不当群体名称的危害。在更多时候,我们往往被冠以不当名称,此时我们要做的是不被其定义和束缚,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面向全球突发公共事件的俄英汉应急交际元语言研究”(22YYC338)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97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老年群体需求向多维度转变

关注 | 激活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会科学报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